基金会 | 陈四光、姜昆:非遗传承人可以率先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


来源:非遗基金会公众号    发布者:非遗基金会    创建时间:2017-03-13

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四光与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共同受邀参加中国网政协频道《建言中国 — 议库两会三人谈》系列视频节目,一同探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将非遗的“窗户”推得更大些,通过一带一路推开非遗的大门。

两会期间陈四光与姜昆约谈两会三人谈加标.jpg

非遗项目要轻申报,重保护,实行“登记制”

有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省级加国家级,平均每年评审1808项。然而,据文化部的相关统计,泛非遗项目已经达到73万项,如果按目前的速度,把这73万项全部评审完需要404年。

基金会理事长陈四光认为,中国目前的“申遗”门槛很高,而一旦“申遗”成功,相配套的措施却比较少,资金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特别是缺乏引导,这些非遗项目不能很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很多非遗项目濒临灭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申报、轻保护。陈四光建议,国家要对非遗实行“登记制”,要轻申报、重保护,加快评审的速度。

非遗保护要从顶层设计开始 引起全社会重视

姜昆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从顶层设计做起,不能只提一句话就了事,要出台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有些项目早已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但知名度却并不高(例如:马街书会),姜昆扼腕叹息,正如故宫的文物修复技术,如果没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项技术也不会家喻户晓。

姜昆建议,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参加,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更多具体的措施,也需要像中国网这样的权威媒体给予更多的宣传报道。

 两会期间姜昆陈四光座谈照加标.jpg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非遗专家陈四光(左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左二),共同探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有文化才能有自信  昨天和明天不能有断层  

陈四光认为,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谈到文化自信,他说,有文化才能有自信,没有文化拿什么自信呢?

但事实是,人们将文物归于历史,非遗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间出现了断层。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修复文物的技艺也被应用到今天开发的产品中,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人所熟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们对文化产生了共鸣。

两位嘉宾认为,运用非遗技术开发新产品并进入千家万户,这种传播非遗的方式应当成为典范。

房地产“ 染指 ”非遗  要补一补非遗的文化课    

资本搭台,非遗唱戏,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发展非遗惯用的方式。但“文化气”有时会被“铜臭味”盖过,名为发展非遗,实为房地产捞钱。

在《建言中国——议库两会三人谈》节目中,陈四光和姜昆对这种现象猛拍砖。

很多人只是把非遗当成一个幌子,向国家要政策、要土地,以非遗之名行房地产之实。而很多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缺乏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有些管理违背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规律。

“有些同志,真的需要补一补非遗的文化课了,”姜昆说。

陈四光也认为,很多地方的非遗没有做好有两种原因:其一就是根本没想做好,用非遗的名头拿到房地产的项目;其二则是真想做,但对这个领域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把非遗传承人维护好。

非遗技艺传承人是1    后面是很多个0    

陈四光提出一个观点,非遗传承人不仅仅是非遗技艺传承人。技艺传承人是1,后面跟着很多个0,这些0包括好的企业家、好的专家学者、好的政府官员以及好的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中的一分子。

姜昆认为,这是一个“非遗群”的概念。

从非遗传承人到非遗传承群,再到非遗传承生态,构建好这个生态圈,非遗在当下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起来。因此陈四光鼓励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都要尽早地申报非遗项目。“文字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世界的财富,早一天申报要比晚一天好。”

非遗传承人可以率先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    

现在,很多非议技艺传承人已经走出国门,将中华传统文化带向世界。姜昆说:“贸易和文化都可以搭建国与国之间的桥梁,贸易的桥梁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堵塞、倒塌,文化桥梁的交流却是指向心灵的,更有稳定性。”

“非遗传承人可以率先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让非物质文化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先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我基金会理事长陈四光一直为此奔走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