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非遗工匠】郑东平:重现古老失蜡法,再启铜雕新辉煌
【人物介绍】
郑东平,1972年生,首届大国非遗工匠,中国传统失蜡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安徽省技能大奖称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全国铸造行业青年企业家、铜陵市拔尖人才、铜陵市金属工艺学科带头人、铜陵市“铜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副秘书长、亚洲铸造史协会会员、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铜陵)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投资人/策划人/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铸造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特聘院长、台湾东海大学驻校艺术家、铜陵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铜陵学院客座教授、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郑东平出生于中国古铜都安徽铜陵,自幼便深受铜陵铜文化和铜工艺的浸染,师从华觉明老先生的他,以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实践基地,逐步摸索并传承起具有地域特色的失蜡法工艺。1992年起,郑东平先后担任铜艺企业设计师、艺术总监,从事工艺美术事业三十余载,在铜雕艺术领域有着独到的经历与见解。
【作品赏析】
郑东平是“中国传统失蜡法”非遗传承人,从事铜雕作品创作和青铜艺术研究近三十年,以青铜为语言、用雕塑表达对铜工艺传统铸造技艺的热忱与执着。他掌握树脂砂制壳生产工艺、中温蜡熔模精密铸造工艺、传统失蜡法、泥范、石膏型等铸造工艺,鎏金、错金银、电镀等处理工艺,以及三维扫描、七轴机器人雕刻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铜雕作品创作中,无论是工艺制成或艺术造型的把控,他都力求达到材料与造型、精神与物质体现最完美的表达。此次作品展,他将铜矿石、铜的基本材料及造像形成的过程一起展呈,展示了一位铜雕艺术家对铜的认知、理解和艺术的再创作。
【结语】
郑东平运用失蜡法非遗技艺成功复原北魏自在观音像和陈璋圆壶,承担安徽省文化厅珍贵青铜器仿复制任务,还与中科院、南京博物院共同承接了国宝青铜器“陈璋壶”工艺复原课题,开创了铜陵铜工艺品生产民营企业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的先河,并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媒体作深入报道。多个铜雕作品荣获奖项,如:《奥运方鼎》被北京奥组委选定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春秋鉴》作为安徽省赠送北京市政府礼物安放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东瓶西镜》亮相上海世博会安徽馆,并评为“安徽省工艺美术珍品”;设计并制作上海世博会安徽馆展陈设计作品《和谐之源》;《刘铭传》作为皖台交流见证安放在台湾铭传大学;作品《凤鸣》被全国城雕委评为“年度有公众影响力城市雕塑”;《向青藏公路建设者致敬》荣获全国城雕委“建国60周年作品奖”;《文房八宝》荣获安徽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铜工艺研究成果《陈璋壶》(复制件)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赛“金奖”、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另外,个人设计的多项雕塑作品及青铜器复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为推动行业发展,郑东平组织策划“铜都杯”全国铜艺设计大赛、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活动及相关活动;联合世界雕塑艺术家成立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开展学术交流和艺术创作,该组织已拥有来自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个国际雕塑创作营组织成员;多次为台湾东海大学等高校传授铜技艺、铜文化,以实际行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在深耕优势领域的同时,郑东平积极开拓新材料新技术新领域,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科技和文旅产业。他还热心公益践行责任,作为铜官区政协委员和安徽省人大代表,他履行委员职责、牢记代表使命,为人民群众发声,为社会发展建言。
从事工艺美术事业三十余载,郑东平用泥、蜡与铜绽放铜雕艺术;从雪域高原到江淮大地,从云贵之巅到三秦之地,他忙碌于祖国各地创作铜的艺术;从设计到修蜡,从浇注到着色,他沉浸于每一道工序,追求完美,诠释匠人匠心。他以传承失蜡法,发展青铜工艺,弘扬青铜文化为己任,长年累月的悉心钻研和恒久不变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