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非遗工匠】张其仕:秉初心传承技艺,守木雕艺术“一亩方田”
【人物介绍】
张其仕,1966年生,福建闽侯人,首届大国非遗工匠,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福州市十佳带徒名师、福州市第三十四届劳动模范、福州市工艺美术二级名艺人、闽侯县优秀人才、福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福州市十佳带徒名师、2021年闽侯县“首邑工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木竹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市木雕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市南台树根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第九届闽侯县政协委员、闽侯根雕同业商会名誉会长。
张其仕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闽侯上街人,1981年,十五岁的他跟随闽侯木雕艺人许宝珍入行,开始从事人物、动物根雕作品的创作及雕刻。2005年,他拜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林学善,有了名师指路,他的木根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追求技法上的形神逼真,更多的想表达对生活的一些感悟,作品趋向成熟、内敛,不再一味强调光鲜亮丽的外表,在木料的选择上也不再一味追求昂贵稀缺,更多的是挖掘材料的特质,甚至更愿意去挑战材料的瑕疵,将原本是残缺的地方巧妙构思,化腐朽为神奇。
【作品赏析】
自2005年正式拜师学艺以来,张其仕不仅学到了木雕创作的技艺,更多的是为他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思路,大胆利用木材本身的结疤、腐蚀等缺陷,顺其势,融入美学理念,用写意手法,大胆取舍、提炼,使作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意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他尤为擅长人物、动物的木根雕作品创作及雕刻,在创作中更是追求“意达”的境界。在创作前与原材料进行“灵魂对话”,让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灵活,更好地赋予每样作品生命力。
创作上,张其仕精工善艺,追求“意达”的境界,这是技高后对艺术形而上的美学探索,大胆利用木材本身的特点融入对美学的独特认知,使作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意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题材上,张其仕擅长截取生活片段表现日常欢喜,童年所处的上街乡村生活是他创作的主要来源,无论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或是叮铃作响的邮递员,还是街头卖艺的耍猴艺人,都是他创作的对象;材质上,张其仕创作的民风民俗题材作品时偏好使用鸡翅木,木材弦切面花纹形似鸡翅,雕刻完成后会氧化成黑灰色,带上了金属色泽,更具年代的拙朴感。
——三十六行系列《送货郎》——
——三十六行系列《卖货郎》——
——三十六行系列《邮递员》——
——三十六行系列《猴戏》 ——
——三十六行系列《杂技》——
——三十六行系列《卖花生》——
——三十六行系列《打肉燕》——
——百蝠——
——账房先生——
——寿星——
——西藏少女的祈福——
——五洲同庆——
——水帘洞——
——同根同竹——
——团团圆圆——
——渔翁得利——
——蜗居——
——新二十四孝——
——圣人老子——
【结语】
作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其仕已从事木雕行业四十多年。期间,他的作品曾多次参评中国工艺美术百鹤金鼎奖、百花奖等大型评选活动,荣获金、银、铜奖九十余件,如:作品《五洲同庆》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会展——中华木雕精品展”特别金奖;作品《水帘洞》获2011年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金奖;作品《蜗居》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22年作品《三十六行》在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获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的“百鹤金鼎奖”等。张其仕也积极参与木根雕艺术的学术研究,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并出版了两本专著书籍。
四十多年来,张其仕不仅坚守木雕创作,也一直坚持传承木根雕艺术。他带徒上百人,获得福州市十佳带徒名师称号,徒弟中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等数十人。近年来,张其仕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闽江学院、闽南科技学院等院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工匠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木根雕艺术的培训和教育。他积极参与行业展览、会议和论坛,与同行交流合作,促进了木根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推动福州木根雕艺术发展,努力打造福州木根雕品牌,创办木雕艺术馆,展示千余件优秀的木根雕作品,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进一步构建艺术品市场平台和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平台。